欢迎访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淮南市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关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7 09:28:19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1063 次
【字体大小: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我省进一步扎实推进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截至目前,安徽已累计建成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49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这说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既是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一是与沿海地区还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国家级产业集群共420个,从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的数量最多有41个,占9.8%;江苏、山东分别有37个、36个。而安徽仅19个,占4.52%,其中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4个、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1个。

二是省内区域之间不平衡。省内国家级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两市,马鞍山、阜阳、亳州等8个地市还是空白,皖北地区仅蚌埠有国家级产业集群。

三是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从省工信厅公布的21家2024年度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看,部分产业集群还存“聚而不群”现象,企业之间缺乏协作配套,产业链协同优势未充分发挥和利用。同时,具有产业链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浓度及创新能力不高,在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方面还有差距。

四是协同合作还不健全。近日,省汽车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他部门也在围绕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但在推进过程中,整零协同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地区之间仍以竞争状态抓产业发展,区域之间产业发展重点多有交叉重叠,在推动产业集聚和发展上还缺乏高质量的对接和互补,不利于提升整体产业集聚度和集群质量。

为此,建议如下:

一、深度融入产业分工,强化产业集群发展力。一是积极参与全球分工。更好发挥世界制造业大会等示范效应,一方面引入全球资本参与我省产业集群建设,吸引全球知名研发机构、行业标杆企业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另一方面,支持我省企业扩大在海外投资金额和规模,引导重点企业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建设境外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推进集群企业实现国际产能合作,融入产业链全球分工体系,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二是强化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比较优势,在跨省产业合作中选准重点领域,避开与江苏、浙江等省的直接竞争,引导长三角优质资源向安徽产业链薄弱环节投入,全面融入省际产业分工协作,打造特色比较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三是引导省内做好分工合作。建议省各新兴产业专班牵头,围绕企业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联合,探索建立资金、项目、税收等环节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产业上对皖北地区加大倾斜支持,指导省内各地市紧盯确定的细分赛道,集中优势资源,实行重点突破,促进重点产业在我省内部互为配套、体系完整,有效提升我省产业集聚度和集群质量。

二、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集群竞争力。一是突出链主企业的招引。坚持链式思维、投行思维、闭环思维,树立全球竞争观,在“更大范围”“更长链条”上梳理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锁定“链主企业”对接目标,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跟到底”,高位组建攻坚专班,开展精准对接,全力推进“链主”企业落地。二是做好链主企业的培育。制定我省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对现有产业链重点企业进行深入梳理评估,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打造产业共同体,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关键资源要素整合,培育壮大一批深耕安徽、具有较高全球影响力和强大的产业链整合带动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思路,当地政府做好产业集聚区的规划指导,引导各地市“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千方百计招引一批领军企业配套企业,积极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就近落地,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全力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三、突出产业创新引领,强化产业集群持续力。一是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通过规划、政策引领,支持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牵头实施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以点带面串链,推动集群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二是打造集群质量品牌。充分利用我省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机制,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投资机构等主体之间构建更多合作平台,集中各种优势力量,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服务机制。同时,积极引导集群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标准和方法,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皖美智造”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助力我省集群优势产品覆盖全球市场。三是加强集群产业协作。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等开展分工协作,搭建创新联合体、共享产能和辅助配套设施,充分吸纳各方资本和资源要素,构建良性循环、协同创新、产能消化、供应链连通的产业生态。同时,加强各集群企业间横向流通交流,形成以不同细分领域集聚空间为有效载体,横跨多个行政区域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推动产业之间的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不断发展壮大我省先进制造业集。(执笔人:邓利平  淮南市招商局)

(此社情民意信息被民革安徽省委会采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